太阳成集团文学博物馆
太阳成集团文学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中唯一的一座专业文学博物馆。它承载着太阳成集团近90年的风雨峥嵘,品格厚重。它坐落于物华天宝的仙境海岸烟台,汲取着胶东大地的灵秀,诗意盎然。它延续着太阳成集团历史上红色基因与文学基因互生融合的血脉传统,创造出革命陶冶和文学育人的诗意和鸣。它有源远流长的鲁大精神,有卷帙浩繁的博大精深,有自信倔强的文学意志。太阳成集团文学博物馆凝缩着太阳成集团辉煌的文学创作传统,呈现着太阳成集团作家群璨若星河的创作成就,也承载着太阳成集团文学创作更加美好的未来。
太阳成集团文学博物馆正式建成于2018年10月并开馆,总面积1800平方米,由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先生担任名誉馆长。该馆集收藏、展示、研究、宣传、教育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主要整理收集了太阳成集团历史上的教师作家与学生作家共计二百余人,馆内展陈80多位作家作品,呈现出了太阳成集团文学创作传统的蔚然风貌。
依托太阳成集团文学博物馆,学校设立了0638太阳集团、万松浦书院、0638太阳集团,成为国内胶东文化与文学研究、尤其是张炜研究的主力军。
文学博物馆共分九个展区。1.二乡师时期,2.胶东公学时期,3.莱阳师专时期,4.烟台师专和师院时期,5.太阳成集团时期,6.张炜的文学世界,7.0638太阳集团展区,8.体验区,9.鲁大作家群英像区。自开馆以来免费向社会各界和全校师生开放,已成为太阳成集团师范教育薪火相传,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养成创作志趣的重要基地,2020年1月被教育部、国家语委评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2020年12月被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评为“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太阳成集团从最初的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开始,就形成了“红色基因”“文学基因”互生融合促进的精神之“魂”,走出了一条革命陶冶、文化育人的立德树人之路,涌现出了以何其芳、萧平、张炜、矫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教育家。文学博物馆按照时空走廊的设计理念,依据太阳成集团的各个历史时期分为不同展区,每个展区都有其主色调,将历史感与现代感完美融合。
一、二乡师时期
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始建于1930年6月,驻地莱阳。二乡师教师们直面现实的苦难,不懈地追寻光明,以伟大的济世之情哺育莘莘学子,擎起民族救亡的文学旗帜。红色基因、文学基因并蒂而生,凸显了二乡师的精神底色。
首任校长为董凤宸,实质校务由中共党员、革命家王哲负责。王哲等人积极传播革命火种,千年古邑激荡起红色的革命风潮。
1936年9月,著名作家何其芳到校任教,其撰写的《告胶东同学书》吹响了胶东抗日运动的号角。1937年春,著名作家吴伯箫继任二乡师校长。
“七七事变”之后,著名作家老舍曾应邀到校讲学。之后,学校为避战乱,南迁临沂,吴伯箫奔赴延安。
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训育原则:做学教合一
本校为一乡村师范学校,其惟一之使命即在培植乡村优良教师,为改造乡村社会之先锋拓殖者,辅导乡村自治,改进农民生活。惟此等重大而繁难之工作,非施以特殊的严格训练,不克为功;须在志趣上要认清乡村教育之重要与效能,有离开繁盛之都市而深入民间之决心;在能力上要有农工身手,科学头脑,与革命精神,能担当起改造社会之重大责任,此即本校训育之诣旨欤!
二乡师校歌
教育建国造端乎农村,鲁东吾二乡师,膺兹使命,负弩前驱莫逡巡,培养师资,作育英才,春风桃李精神,努力乡村教育,劳动生产其重心,改良社会,培植现代化的新民,奠定国本,前途无限,前途无限。
何其芳简介
何其芳(1912—1977),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中共党员,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1936年9月至1937年夏,任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教师,在此发现了自己“精神的新大陆”。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何其芳作品
何其芳早期以“独语体”散文名世。代表作品为收入《汉园集》的《燕泥集》和获奖的《画梦录》。新中国成立后,何其芳以杂文和理论批评为主,论文集《关于现实主义》等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成果。
何其芳作品选《云》
老舍简介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剧作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1937年受邀来到二乡师授课。著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柳家大院》《断魂枪》等,话剧《龙须沟》《茶馆》《方珍珠》《全家福》等。
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幽默诙谐,具有浓郁的北京韵味,首开现代“京味儿”小说和话剧源流。北平市民世界塑造、“京味儿”文学传统创立,是老舍对现代文学史的特殊贡献。
老舍作品选《五月的青岛》
吴伯箫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山东莱芜人,本名吴熙成,字伯箫,中共党员,现代著名散文家、教育家。1937年出任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校长。“七七事变”后奔赴延安。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中国写作学会会长等职。
吴伯箫以散文名世,主要散文集有《街头夜》《羽书》《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等,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吴伯箫作品选《记离乱》
臧克家简介
臧克家(1905—2004),原名臧瑗望,笔名少全、何嘉等,山东诸城人,著名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3年,开始创作新诗。1930——1934年间,就读于国立青岛大学,创作上得到闻一多、王统照等著名作家的鼓励与帮助。1937年10月,应吴伯箫之邀,始任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国文教师,并给同学们上过“大课”,后因二乡师解散而结束任教,改任第五战区抗敌青年军团宣传科教官等职,参加抗日工作。1949年7月,出席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协会委员。解放后曾任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届名誉副主席、《诗刊》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长、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名誉会长等职。
臧克家诗集有《烙印》《罪恶的黑手》《运河》《从军行》《淮上吟》《泥土的歌》等,作品多次获奖,曾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臧克家对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有巨大贡献:一、他推进了新诗对旧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吟唱;二、他推进了中国现代叙事诗的建设。《老马》《三代》等描写旧中国农民,质朴、简洁、冷峻、深刻。《有的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被广泛传颂,且多年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慕湘简介
慕湘(1916—1988),山东蓬莱人,原名慕显松,中共党员,将军作家、藏书家。1931年以高分考取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编为二级二班,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历任北京军区装甲兵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八一电影制片厂政委等。
慕湘创作题材多属军事战争类型,代表作为《新波旧澜》四部曲,其中《晋阳秋》已被改编影视剧并产生广泛影响,此外他还校点《晋祠志》等文献多部。
慕湘自幼喜爱读书和收藏古书。其收藏书籍丰富,种类繁多。1996年,慕湘逝世后,其弟妹遵其遗愿将其一生珍藏的36467册图书全部捐给了家乡蓬莱。
王冶秋简介
王冶秋(1909—1987),安徽霍邱人,本名王之弘,字冶秋,中共党员,当代杰出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工作者、作家、鲁迅研究专家。1925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反对段祺瑞政府、火烧赵家楼等活动。1935年曾在山东省立第二乡村师范学校担任国文教员,1936年初,又被聘为烟台中学国文教员。新中国成立后,王冶秋一直活跃在文物管理与保护战线上,是中国当代文博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
王冶秋早期小说《笼中记》《猫阎王》创作于烟台,奠定其文学史地位的《青城山上》中的主要人物也是烟台人,反映了其早年的教学生活。王冶秋另有散文作品《大地新游》《琉璃厂史话》等。此外,他还是一位鲁迅研究专家,曾辑录《鲁迅先生序跋集》、撰写《民元前的鲁迅先生》等著作。
二、胶东公学时期作家
胶东公学始建于1938年8月,驻地黄县,系中国共产党胶东特委按照陕北公学模式创办的红色学校,部分教师由二乡师转入。革命家、教育家曹漫之担任首任校长,办学宗旨是“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人才”。诞生于抗战硝烟之中的胶东公学继承并光大了二乡师的红色、文学、教育基因,培养了以迟浩田为代表的一大批高级将领、以曲波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作家,是我军高级将领与红色革命作家的摇篮。马少波、罗竹风、曲波、孔林等高扬革命英雄主义,用炽热的文学激情投身于民族解放大业,诗意地呈现了革命峥嵘岁月,铸造了一个红色作家众星闪耀的时代。
校风:精诚、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教学方针:教学与战争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群众工作相结合
胶东公学校歌
这儿是我们的文化发祥之地,
同时我们要在这儿团聚,
民族的命运全担在我们双肩,
抗日,救亡,让我们加倍努力,
精诚、团结、紧张、活泼,战斗学习。
努力,努力,争取国防教育的模范;
努力,努力,锻炼成抗战的骨干。
我们要献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我们要忠实于新社会的实现。
昂头看那边,胜利就在前面!
(与陕北公学校歌相同)
罗竹风简介
罗竹风(1911—1996),山东省平度人,原名罗震寰,中共党员,著名学者、编辑、杂文家。1931年入北京大学主修中文兼哲学。1938年起,任胶东公学教师,1942年任胶东公学教务长。此后任平度县县长、山东大学教务长、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主席、上海文学会会长等职。
罗竹风作品
罗竹风是上海杂文界的“一杆旗”。20世纪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漫谈奴才》《走马和下马》等杂文作品。此外,还著有短篇小说《老更夫》《反抗》《伤逝》、散文《东行漫记》、论文《论童话》《论文学语言》。出版文集《杂家和编辑》《行云流水六十秋》;主编《汉语大词典》《辞海》(常务副主编)等。
修孟千、苏茹简介
修孟千(1917—2012),山东海阳人,笔名孟千、林青,中共党员,作家、编辑。1942年毕业于山东抗战建国研究院文学系,1942年至1946年间任胶东公学国文教员,后历任《大众日报》文教编辑室主任,《展望周刊》主编,《少年文艺》编辑、编审等职。
苏茹(1923—2003),山东福山人,中共党员,作家、编辑。1943年至1947年间在山东省立胶东公学学习,194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徐州日报》《大众日报》《上海工作》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等职。
修孟千、苏茹作品
修孟千、苏茹合著有《决战》《路迢迢》《神鸽》《风雨之舟》《难得自在——修孟千、苏茹图传画集》等。修孟千另有《雪女》等长篇小说,共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中短篇小说等300余篇。苏茹另有中篇小说《雪女情》等其他体式作品数十篇。
丁宁简介
丁宁(1924—2015),山东文登人,笔名紫丁、阿宁,中共党员、作家、编辑。1938年参加革命,1942年至1944年间任胶东公学指导员,后历任《胶东大众》与《胶东文艺》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室主任、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等职。
丁宁作品
丁宁著有散文集《冰花集》《半岛集》(与江波合集)《银河集》《丁宁散文选》《蓝宝石集》(与江波合集)(江波是谁啊?)等。其中,散文《绿荫月出》《游击队的女儿》《晨曦》等作品获奖;《幽燕诗魂》《愧疚》《卡门》等作品被选入高等学院文科教材、实验中学语文阅读课本。
马少波简介
马少波(1918—2009),山东莱州人,原名马志远,笔名苏扬、红石等,中共党员,著名的剧作家、文艺理论家、中国戏曲改革早期开创者。1931年开始文学创作,是胶东红色戏剧运动中著名的新编历史京剧剧作家;1945年被任命胶东公学副校长,后任学校总支书记;解放后曾任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京剧院副院长等职务,参与了全国传统戏剧的改编工作,被誉为“一代戏痴”。
马少波作品
马少波早在胶东公学时期就进行话剧创作,代表作除了独幕话剧《骗局》之外,还有新编历史京剧《木兰从军》《闯王进京》《太平天国》(后改为同名五幕话剧)《关羽之死》等。他还创作了大量红色诗歌,代表有《秋海棠叶的残破》等。2008年出版的《马少波文集》,共计12册。
曲波简介
曲波(1923—2002),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原名曲清涛,当代著名作家。1938年10月,进入胶东公学学习,1943年5月,进入胶东抗日军政大学(后与胶东公学合并)学习,任支部宣传委员。1948年10月,在辽沈战役中聚歼廖耀湘兵团的战斗中受重伤退役。后历任一机部第一设计院副院长,铁道部工业总局副局长等职。
曲波作品
曲波的创作以长篇小说为主,其中《林海雪原》是“十七年”文学史上阅读量最大的作品之一,《桥隆飙》《山呼海啸》《戎萼碑》等长篇小说也有一定影响。此外,曲波还发表过《热处理》《争吵》等一些短篇小说;《谒英雄城》《散观平武》等散文。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曲波全集》,共计6册。
《林海雪原》
1957年,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林海雪原》。小说多次印刷,销量巨大。先后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戏剧上映上演,反响热烈,尤其以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影响最广。先后被译成英文、俄文、日文、蒙古文、朝鲜文、越南文、挪威文、阿拉伯文等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有广泛影响。
《林海雪原》描写解放战争初期,我军一支小分队在东北深山林海剿匪的战斗。与顽寇斗智斗勇情节经典,斗争情境艰苦卓绝,小分队队员身怀绝技,全篇洋溢着革命浪漫主义豪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尤其生动,不仅成功地刻画了杨子荣、少剑波、高波、刘勋苍、栾超家、孙达德、白茹等人物,还将那些凶残的土匪如座山雕等也刻画得入木三分。
《山呼海啸》
1977年8月,抗日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山呼海啸》,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小说以1942年冬日寇驱动重兵向我胶东根据地发动大扫荡为背景,揭露了日寇对我根据地进行疯狂、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残暴罪行。为牵制日寇,给中心战场主力部队创造歼敌有利机会,我方派出一个主力连到最危险的地带,与广大民兵、地方武装紧密结合,与盘踞那里的日寇和投敌叛国的国民党投降派进行了一年多艰险曲折的拼杀搏斗,最后不仅取得反扫荡的胜利,而且壮大了自身力量,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桥隆飙》
1979年2月,另一部反映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桥隆飙》,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1938年,胶东半岛硝烟弥漫。《桥隆飙》以抗日战争初期的山东沿海地区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叱咤风云,顶天立地、义薄云天的带有草莽英雄色彩的农民起义首领桥隆飙的形象。小说生动描写了桥隆飙从自发的斗争到自觉地接受党的领导的曲折过程。桥隆飙与飙字军对敌斗争的坚决、不惧牺牲的英雄气概,在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弯角屏幕播放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
北京电影制片厂1970年摄制
上海京剧团主演
张弓弩简介
张弓弩(1921—),山东龙口人,原名张景舜、张波,知名剧作家。1937年参加胶东天福山起义,1938年入胶东公学学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至1955年间就读于中央马列学院,1959年被中国科学院山东分院聘为哲学研究员。曾获国家级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以及独立功勋等奖章。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特邀顾问。
张弓弩作品
张弓弩著有独幕话剧《一枝手枪》、京剧《牙山起义》《激战序曲》、歌剧《农公泊》(后改编为评剧《九尾狐》)、《救苦救难的活菩萨》《除夕之夜》《擦亮眼睛》《落网》《滚出台湾去》、话剧《回狂澜》《张弓弩剧作选》等。其中《农公泊》“演进了中南海,轰动了北京城”;《救苦救难的活菩萨》获胶东文艺评奖戏剧奖;《回狂澜》《财礼恨》与《神奸巨蠹》在山东省剧本评奖中连续三届获剧本奖、特别奖;《神奸巨蠹》获华东六省一市第十届田汉戏剧奖。
黎明简介
黎明(1926—1996),山东乳山人,原名王吉林,中共党员,军队作家、记者。1938年参加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1941年在胶东公学师范班学习,1945年入山东军区胶东干部学校学习后参军。历任新华社三野总分社记者,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处编辑,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处长等职。
黎明作品
黎明著有长篇小说《红泉》《驱虎记》;长篇传记文学《祖国的儿子黄继光》等;电影文学剧本《四渡赤水》《历史的选择》等;通讯报道集《战地黄花》等;参加过《志愿军英雄传》(三集)和《星火燎原》(十集)的编辑工作。作品《十人桥》曾获1948年新华社淮海战役通讯奖。
江波简介
江波(1926—2016),山东海阳人,原名于修文,中共党员,作家、记者。1941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毕业于胶东公学,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历任华东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及新华社华东军区总分处编辑、记者,解放军总政治部新闻处、《解放军报》及总政办公厅编辑、记者、处长等职。
江波作品
江波著有散文集《涛声集》《回声集》《蓝宝石集》(合集)《半岛集》(合集)《归心集》(合集)《一个新闻工作者青春军旅的记忆》《旅人笔记》等。其中,《雾中过三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匡庐八月》被选入《中国新文学大系1976—2000年散文卷》。
张彦平简介
张彦平(1927—),山东文登人,笔名严兵,中共党员,儿童文学作家、编辑。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3就学于胶东公学。历任《大众报》记者、《新威日报》编辑、解放军三野九纵八十团团报编辑与宣教股长、江苏人民出版社文学编辑室主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与编审、江苏省文联常委、作协常务理事等职。
张彦平作品
张彦平是知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著有《烟笼秦淮》《情报追逐战》《大劫逃》《少年抗日特工队》《暖雪》《青春从这里开始》《烟尘未落》等长篇儿童小说;另有中篇儿童小说《草堆里的枪》《宝井》、中篇小说集《火龙驹》、童话集《天边的烟火》等。报告文学《复活的人》获1946年胶东文艺奖,《宝井》获全国第二届儿童文学奖,长篇小说《青春从这里开始》获1990年全国优秀编辑奖。
宋协周简介
宋协周(1927—2015),山东莱阳人,笔名宁岛、旷放,中共党员,作家、编辑。1943年至1944年间就读于胶东公学。历任烟台水产学院副院长、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山东省出版总社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兼山东文艺出版社社长、山东作家协会理事等职。
宋协周著有诗集《东风集》、纪游诗集《万里情韵》、政治抒情诗集《声情集》、散文集《散步散心集》、论文集《美的追求》(与人合作)《宋协周序跋集》《中华古典诗词辞典》(合编)。另有短篇小说《豆豆村长》《遥想姐姐》等。其中《东北诗签》获1982年山东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孔林简介
孔林(1928—),山东省荣成人,知名作家、编辑。1943年夏,进入胶东公学学习;1945年春调入胶东群力报社任美术编辑和通联;1959年任青岛市文联副主席兼任《海鸥》月刊主编。1961年春调入济南,任山东省文联党组成员,担任《山东文学》副主编;1981年任山东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1985年7月,孔林创办《黄河诗报》并任主编。后任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山东散文诗学会会长等职。
孔林的创作以诗和散文诗为主,诗集有《一束芙蓉花》《报春集》《百灵》等;散文诗集有《潮音集》《爱的旅程》《晨露野花》《孔林散文诗选》《诗海星云》等;另有小说《五月的花朵》《夜话》、鼓词《钢铁运输线》等。
孙波简介
孙波(1927—),笔名荪勃,山东乳山人,中共党员,军队作家。1944年就学于胶东公学,1945年参加八路军。历任胶东东海军分区报社记者,胶东军区宣传干事,山东军区前导报社编辑,济南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总政某部宣传处副处长、处长,华艺出版社社长等职。
孙波著有《侃侃集》《娓娓集》《谆谆集》《款款集》《詹詹集》《喃喃集》《谔谔集》等杂文集。杂文作品《名与实》《析鼠之所恃》《张居正荫子之丑》获《解放军报》长征杂文一等奖;《不以利害移操守》获北京杂文学会奖一等奖;《孤烟与博闻》获北京杂文学会杂文奖三等奖。
于良志简介
于良志(1929—),山东海阳人,中共党员,作家、编辑。1947年毕业于胶东师范学校,历任山东省文联《山东文艺》编辑、副主编,《山东文学》副主编,《柳泉》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文艺室副主任、副社长、总编辑等职。
于良志著有长篇小说《白浪河上》《渔家女》(与人合作),中篇小说《姐妹之间》、中短篇小说集《代耕》《衣裳》、散文集《飞花集》等。中篇小说《冒老五和互助组》获1951年山东省文艺奖一等奖。
三、莱阳师范学校时期
过渡时期的胶东师范与莱阳师范时期的作家
胶东师范学校由胶东公学师范部改建而来,成立于1946年6月。随着解放战争的深入,1948年1月该校停办,直到同年11月才在莱阳复校。1948年夏末,解放军打退国民党对胶东的进攻,复校后的在校初中学生积极参军支援。当时莱阳城北遭国民党军队严重破坏,校园因战争之故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全校师生发扬革命精神,勤俭建校,攻坚克难,在恢复老解放区教育体制基础上建立新的教育制度,广泛开展学习互助活动。
1950年7月学校更名为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建国初期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绩,抗美援朝的胜利也提升了国民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校借鉴苏联师范教育经验,确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培养学生的新民主主义思想。
莱阳师范专科学校在1958年8月1日成立,是响应国内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号召而建设的高等院校,实行“教学、科学研究与生产劳动三结合”的教育方针,服务社会主义建设。
过渡时期涌现出诸多作家,牟崇光、于良志、李芳苓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作品有太阳成集团作家群的共性,又呈现出个性化的特征。
1948年11月,山东省教育厅决定胶东师范学校在莱阳复校,校址在原胶东行署旧址,学校隶属胶东行署教育处,李国屏任校长。1950年山东省政府撤销胶东行政区,设莱阳专区,胶东师范学校同年7月更名为莱阳师范学校。
牟崇光简介
牟崇光(1930—),山东栖霞人,中共党员,知名作家、编辑。1950年毕业于莱阳师范学校。历任长山岛特区政府机关教师,山东省文联编辑、戏曲研究室编剧,栖霞县文化局局长,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中国作家协会驻山东分会副主席,《当代企业家》杂志社主编、社长,《东方烟草报》总编辑、编审。兼任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企业家报刊协会副会长。2010年被学校评为“鲁大杰出校友”。
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烽火》、短篇小说集《银色的夜晚》《田园新色》、报告文学集《关于生与死的报告》等。《爱的暖流》(合作)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一等奖,《胜利百号地瓜》获1952年山东省优秀文学奖,《关于生与死的报告》获《光明日报》“飞龙杯”奖。
四、烟台师专和师院时期作家
1960年年中,莱阳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科由莱阳迁至烟台,同年年底更名为“烟台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经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烟台师范学院”。在著名作家萧平等老师的引领下,《贝壳》《春之声》《五色石》等校园文学刊物争芳吐艳,张炜、矫健、滕锦平等一批学生作家脱颖而出,他们真诚地投身改革开放的文学大潮,既有坚韧的文化反省,又有热情的精神召唤,诗意灵动,品格厚重。短短数年间,萧平、张炜、矫健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等五次大奖,谱写了中国高校文学和师范教育的一段传奇,铸造了太阳成集团作家群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
萧平简介
萧平(1926—2015),山东乳山人,原名宋振初,后改为宋萧平,中共党员,著名作家、教育工作者。1944年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就读于山东师范学院(今山东师范大学),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师从黄药眠先生。1971年由内蒙古师范大学调至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教学之余悉心指导和帮助张炜等学生从事文学创作。历任中文系教授、系主任、烟台师范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萧平代表作有《三月雪》《海滨的孩子》《墓场与鲜花》《养鸡场长》《玉姑山下的故事》等,另结集出版了《萧平小说集》《萧平作品精选》等。其中《墓场与鲜花》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8年),这是“文革”结束后山东省最早获得全国短篇小说奖的作品;《海滨的孩子》获第二届全国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1980年),是我国当代唯一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编的《亚洲当代儿童小说选》(1983年)的作品。
萧平在坚持写作的同时,潜心学术研究,发表了几十篇学术论文,对文学创作规律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研究心得在教学中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催生了太阳成集团作家群的快速成长。1978年,全国各高校兴起了一股文学创作热潮,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在时任系主任萧平的支持和辅导下,由张炜领军的“贝壳文学社”和“同学文学社”共同创办了一个刊物《贝壳》。在萧平及其他中文系老师的支持下,《贝壳》成为青年学子文学启蒙的摇篮,开启了“烟师作家群”最初的步履。此后,张炜、矫健、李尚通、马海春、滕锦平、黄志毅等名字和萧平先生的名字联在一起,正式标志着在当代文坛有相当影响力的“鲁大作家群”的形成。
徜徉简介
徜徉(1928—),山东省蓬莱人,本名赵曙光,教授,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1年至1959年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攻读本科及四年制研究生,期间担任北京大学诗社社长、北京大学“红楼”社副社长兼副主编。1961年,调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任教,课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并热心指导学生创作。1991年退休,仍然笔耕不辍,不断有作品集问世。
徜徉著有散文集《迷离夕照》《枫韵》《枯枝》等;小说集《夕阳走远》《雨后黄昏》《命运之筏》《梦中偶像》《凭眺渔姑口》等;新诗集《犁》《浪花塔》《荷塘听雨》等。徜徉擅长小小说创作,作品《“呼噜”研究会成立大会纪实》获首届海内外“讽刺幽默、荒诞”金鹏杯小小说大奖赛三等奖,另有多部作品获得奖励。
老人家已经90多岁高龄了,退休后一直在烟台生活,精神矍铄,思路清晰,现在依然在创作,为文学博物馆捐赠了大量手稿。
王金铃简介
王金铃(1941—),山东诸城人,中共党员,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1963年至1972年间任烟台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教师。现任中国辞赋院院长,兼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舜文化研究室主任。
王金铃出版有文学作品、文学翻译、文学理论著作、文史类作品等数十部。文学创作中代表作品是长篇历史小说《虞舜大传》等,《虞舜大传》分为《出世篇》和《御世篇》两部,内容浩繁。翻译作品代表作有小说《三海妖》《金楼劫》等。王金玲还善写赋体,著作有《鲁赋》《奥运赋》《儒赋》等。
刘传夫简介
刘传夫(1938—),山东烟台人,笔名船夫,教授、作家。196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今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到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承担写作课教学与写作实习指导等相关工作。1997年,写作课程教学体系因改革成效显著,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写作学会会员,曾任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等职。
20世纪80年代初,刘传夫的说唱作品陆续在《群众艺术》等杂志上发表。90年代,刘传夫涉足报告文学的创作。退休后,刘传夫对说唱文学的热情再度升温,于2001年出版了说唱文学作品集《世纪新曲》。
李慧志简介
李慧志(1940—),山东莱州人,教授、作家。1965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到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承担写作课教学与写作实习指导等相关工作。1997年,写作课程教学体系因改革成效显著,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系山东作家协会会员。
20世纪80年代,李慧志先后在《山东文学》等刊物发表短篇小说十余篇。90年代开始,李慧志创作了大量报告文学,出版了纪实文学集《太阳城》,另有《追求光明的光明人》等。
山曼简介
山曼(1935—2007),山东黄县人(今龙口市),本名单丕艮,教授,民俗学家、作家。196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曾在青岛教学;1964后返回黄县,先后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广播局局长等职;1982年调入《胶东文学》编辑部工作,任副主编;1985年至烟台师范学院工作,先后在中文系和文科学报编辑部工作,曾担任山东民俗学会副会长等职。
山曼著有《山曼散文集》《驿路万里——钟敬文》《流动的传统——一条大河的文化印迹》等散文集,作品多次获奖,代表作品《冰心在烟台》得到读者的赞誉。此外,编著有《齐鲁之邦的民俗与旅游》《山东黄河民俗》《山东剪纸民俗》《泰山风俗》《孔孟之乡民俗》《济南城市民俗》《中国民间童谣》《中国民间玩具》《八仙:传说与信仰》《中国民俗起源传说辞典》等民俗著作多部。
戴恩嵩简介
戴恩嵩(1938—),山东省莱州人,笔名山高,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60年参加工作,曾任掖县宣传部部长,烟台日报社党委书记兼总编辑,烟台市文联主席等职。
戴恩嵩著有长篇小说《舞星情泪》,漫画小说《夜袭海口镇》,小说集《戴恩嵩小说选》,散文集《生命之旅》,电视剧剧本《古街风雨》等。中篇小说《冷热女人心》、电视剧剧本《古街风雨》分获烟台市第一、二届文艺创作奖。
李存修简介
李存修(1942—)山东安丘人,文化工作者、作家。中学就读于高密一中,1964年进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学习。1968年到四川工作,曾任省旅游局副局长。1987年调往广东,曾任招商国旅总经理、书记等职,现任广东省旅游文化学会会长。
李存修以游记散文见长,自70年代至今,共发表游记及译著400余万字,出版游记集《走遍万水千山》《印度之旅》《行走天地间》和散文集《爱在人间》《爱心无国界》等25部,其中两部在港台再版,两篇散文进入香港和韩国大学课本,一篇翻译论文进入80年代上海高校外语专业补充教材,作品获各种奖项20余次。
李存修被称为“当代徐霞客”,足迹遍布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回来之后写了游记作品。
綦国瑞简介
綦国瑞(1952—),山东莱州人,中共党员,文化工作者、作家。1972年进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1974年参加工作。历任烟台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威海日报》《烟台日报》副总编辑,《现代家教》《烟台散文》主编,烟台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烟台市政府副秘书长等职。1990年获山东省优秀新闻工作者奖。
著有散文集《家住海边的日子》《心中的北斗星》《那条长长的胡同》等,报告文学集《中国魂》《大潮起蛟龙》及通俗文学《莱州史话》等八部。曾主办《烟台晚报》,创办杂志《现代家教》和《烟台散文》,编撰《烟台历史文化丛书》和《莱州历史文化丛书》等。
李曙光简介
李曙光(1954—),女,山东潍坊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7年至1979年就读于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担任潍坊市文化馆创作员、《山东文学》杂志社小说组副组长、《作家报》总编助理、山东省作协文学创作室专业作家。
小说有短篇《清晨,桃花正在盛开》、中篇《皈依》《远山近山》《樱桃上市》。散文有《寻找戈多》《人在边缘》。合作发表的纪实文学有长篇《闯荡南非》《幸福的荒漠》等、中篇《太阳灼伤的土地》《天上的街市》等。
李尚通简介
李尚通(1953—),山东荣成人,中共党员,文化工作者、作家,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71年参加工作,1978年考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学习,得以在宋萧平等多位著名教授指导下进行文学创作,1986年开始发表小说。历任烟台市文化局局长、烟台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李尚通先后在《解放军文艺》《山东文学》《当代小说》等文学杂志发表中短篇小说三十余篇,结集出版《李尚通中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浪女》获《胶东文学》举办的“合成革”杯优秀文学奖,并被《小说月报》等转载。另有长篇小说《舞台》《俚歌镇传奇》等。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新世纪之初,学校先后涌现出以萧平、徜徉、王金铃、刘传夫、李慧志、山曼等为代表的教师作家,以戴恩嵩、李存修、綦国瑞、李曙光、张炜、滕锦平、李尚通、黄志毅、冷丽华、马海春、矫健、王传明、孙为刚、曲波、飞天、宋别离等为代表的学生作家。其中萧平、张炜、矫健在1980—1984年间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等五次大奖。
五次文学大奖的获奖作品首页和获奖证书,显示出烟师时期作家群的创作成就,在当时引起文坛不小的轰动。
矫健简介
矫健(1954—),上海人,祖籍山东乳山,中共党员,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赴山东乳山插队落户。1973年开始文学创作,1979年至1981年间在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历任烟台市文联副主席、烟台市作家协会主席、《胶东文学》主编、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等职。系著名影视作品《人民的名义》的首席策划。
矫健著有长篇小说《河魂》《天良》《红印花》等,中篇小说集《老人仓》《小虾找地》《珍邮》等,短篇小说集《天局》《第七棵柳树》《矫健中短篇小说集》等,剧本《飞越》《阙里人家》等。其作品《老霜的苦闷》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人仓》获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矫健短篇小说八题》获得1987年解放军文艺奖。另外获得《十月》文艺奖、天马优秀影视文学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等奖项三十余种。
第一幅图展示是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剧照,剧中多次提到了“胜天半子”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于作家矫健的短篇小说《天局》。这篇小说原收录在《矫健中短篇小说集》,随着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矫健又引起文坛的广泛关注。《天局》是一部《人民的名义》多次提及的神秘之书,是其剧情的重要线索。矫健多年的好友《人民的名义》编剧周梅森说,“一部《天局》教人读懂天地人生,我真心推荐大家认真读一读《天局》。”
矫健在创作风头正劲的时候,在1988年到1998年十年间选择下海经商,去了海南投资,在股市、外汇、期货、房地产饱尝人间冷暖,最终矫健在商海中沉没惨败而归。但对于那些失败,他没有丝毫的后悔与哀怨,他说,对那段经历他不后悔,十年中最珍贵的恰恰是那些失败,给了他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他以独特的人生体验,占领了一块绝佳的创作领地——投资小说,创作了《红印花》《金融街》《楼王之迷》等小说。
滕锦平简介
滕锦平(1953—),山东荣成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进工厂,1973年入伍,1976年复员回工厂,1978年考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起开始文学创作,1986年调入《胶东文学》杂志社,1988年至今为烟台文学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
滕锦平先后在《收获》《钟山》《小说家》《长城》《清明》《峨嵋》《时代文学》等刊物发表多篇中短篇小说,后收入中短篇小说集《蜕》,主要包括《蜕》《活剧》《武道》《儿戏》《黄镇长》等。长篇小说《西线集锦》《烟花镇》与《人有病》《微茫年代》等,反响较大。
王传明简介
王传明(1959—),山东淄博人,笔名川明、高伸,中共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油田作家。1981年至1983年间就读于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后长期坚持业余文学创作,200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山东省写作学会常务理事,高级政工师。
王传明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两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集,一部散文集,一部诗歌集和七部写作理论专著。其中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生活的河流》《杏花河》,诗歌集《乡恋》《海边故事》,散文集《乡情》,纪实文学《黑白人生》,理论著作《新闻写作》等,共逾300万字。
黄志毅简介
黄志毅(1956—),山东省莱西人,中共党员,文化工作者。1978年考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后长期从事党政工作,曾任县团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长、《莱西日报》社社长、党组书记等职。
黄志毅创作以诗歌为主,诗文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大众日报》《山东文艺》《青岛文学》等。另出版诗集《热土恋歌》(1995年)、诗文集《春草集——黄志毅诗文选》(2003年)、《在水边——黄志毅诗文选集》(2008年)、《心之韵》(2011年)等。
孙为刚简介
孙为刚(1952—),山东招远人,中共党员,记者、作家,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2年至1983年间就读于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干部班。1983年秋,调入《烟台日报社》工作,历任文艺部主任、《周末》编辑室主任、专刊部主任烟台日报社史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等职。
孙为刚出版有报告文学集《远洋渔歌》《酝酿才能芬芳》,散文集《老家》《乡亲》,通讯集《冲出涡流》等。《远洋渔歌》被人民教育出版社选入全国统编的高中语文教材达12年之久;散文《烟台的海》也被选入语文教材。新闻和文学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全省评比中获奖。
马海春简介
马海春(1960—),山东福山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8年进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学习。1984年调到烟台市文联工作,1986年调到《胶东文学》杂志社任编辑,后任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96年调至烟台市文学创作室从事文学创作,历任烟台市文学创作室主任、烟台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烟台市文联党组成员等职。
马海春的文学创作始于大学期间,文类以小说为主,兼及散文、随笔、文论等。现已发表中短篇小说五十余篇、散文多篇,结集出版《马海春短篇小说选》。其作品被《小说月报》《书摘》等选载,获各种文学奖多次。
冷丽华简介
冷丽华(1957—2020),女,山东省荣城人,影视工作者、作家。1978年进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学习,同年开始文学创作,毕业后主要在电视台工作,曾任威海广播电视局副总编辑。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有《冷丽华中短篇小说集》、电影电视剧本集《夏日恋情》等。散文诗《小城,我的初恋》荣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学创作奖二等奖;配乐散文《我的故乡》荣获全国广播电视优秀文学作品一等奖,《超越的灵光》、《大海的回响》获全国第九届城市电台优秀文艺节目一等奖;另有多篇作品获得多种奖励。
曲波简介
曲波(1964一),山东牟平人,国家一级作词,专业技术二级。1985年至1987年间就读于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长于主旋律歌曲作词暨大型文旅实景演艺、文体活动策划与撰稿。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原创歌曲大奖”暨单项奖“最佳作词奖”、中国原创歌曲"十大金曲奖"、中国流行歌曲“十大金曲奖”、全军优秀文艺奖、泰山文艺奖一等奖等百余奖项(其中省部级"五个一工程奖”及"精品工程奖“三十余项)。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部、人社厅等联合授予"齐鲁文化名家”称号,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文艺工作者"、山东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太阳成集团杰出校友,现为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太阳成集团艺术学院特聘院长。
曲波现已发表歌词有《中国娃》、《中国志气》、《中国鼓》、《中华祖训》、《中华全家福》、《中国兵》、《中华美德》、《和谐中国》、《中国共产党员大合唱》等近千首,六次入选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以及中共中国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央视春节歌舞晚会、双拥、心连心、中秋双语、同一首歌、百花迎春、元宵晚会、香港回归十周年以及多届全运会开闭幕式等数百台各类大型文体晚会。担纲《神游楼兰》、《太极武当》等近百台大型文旅或其它各类演艺总策划、总撰稿或总导演等。策划并创作了大型交响或情景演绎组歌《劳动创造幸福》、《沂蒙红崖》、《沂蒙组歌》、《长城》、《中国海之梦》、《黄河之水天上来》、《红色胶东》等十余部,系当代中国创作组歌最多的词作家。歌词作品《中国娃》入选央视春晚金曲“歌声飘过三十年”,并入选北京等地多种版本《语文》与《音乐》课本。著有歌剧剧本《甲午》等。另外创作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会歌、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会歌、2014世界汗血马特别大会会歌、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会歌及人居节、宝石节等大量会歌节歌,系全运会、亚沙会、奥运会三大赛事火炬手。
飞天简介
飞天(1972—),山东济南人,原名徐清源,网络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济南作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作家协会网文委员会副主任。1987年至1991年间在山东省交通学校(今太阳成集团土木工程学院)学习,毕业后至潍坊市公路局工作,2005年5月辞职,现为职业作家。
飞天擅长探险悬疑题材写作,2006年创作长篇探险小说《盗墓之王》系列引起广泛反响,之后连续出版长篇小说《法老王之咒》《大炼蛊师》《伏藏》《敦煌密码》等,已经出版长篇小说30多册,总写作量超过2000万字,在网络、简体、繁体、海外市场拥有大量读者。长篇小说《盗墓之王》正在进行影视改编,多部小说签约喜马拉雅FM音频网站。
飞天是网络文学作家,每天要在电脑旁写大量的文字,经常错过饭点,可见网络文学的创作也是非常辛苦的。之前网络文学作家与传统作家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二者关系正在缓和,网络文学作家积极加入作家协会,传统作家也逐渐接受了网络作家。
宋别离(1972—2017),山东莱阳人,原名宋绪岗,编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3年至1997年间就读于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天下书盟总站长、《职业经理》编辑、《Q版故事》执行主编,《百年住宅》主编等职。
送别离40多岁就去世了,非常可惜,有的人认为这名字改的不好,“送别离”宋,别,离,宋,别,离,看来起名是个大学问。
宋别离主要创作小说和剧本,已发表作品250余万字。出版通俗类长篇小说《风满楼》《少年乔锋》等十几部,其中《风满楼》由陈忠实、贾平凹等推荐,导演黄健中执导、张敏、吴奇隆主演,拍摄成39集电视剧。此外,宋别离的儿童文学创作也成就斐然,代表作品《海的女儿》获冰心儿童文学奖;《精灵女生》被团中央评为2006年全国优秀青春读物,入选新闻出版署“三个一百”精品工程图书。
烟台师专首届党代会代表合影
1983年7月9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烟台师专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烟台师专委员会,其中就有党委委员、烟师作家宋萧平,与会人员里面还有滕锦平等。这是我校建校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会议的胜利召开,为学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和思想保证。
五、太阳成集团时期作家
2006年,烟台师范学院更名为太阳成集团。鲁大文脉绵延相续,文学创作已然成为一道最为靓丽的风景线。瓦当、周燊、刘忠波、戚成、戴日强、白云等一大批文学新锐正扛起作家群的猎猎风旗,用青春的激情为太阳成集团作家群注入鲜活的生机。进入新时代,为适应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聘请陈占敏、王超、方卫平等知名作家、导演、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太阳成集团作家群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鲁大文学追寻着伟大时代的中国梦想,正在描绘更加斑斓、璀璨的未来画卷。
太阳成集团校风
求是至善尚实致用
太阳成集团校歌
(薛瑞光作曲,曲波作词)
雄立海天东,圣贤是我宗
闻鸡起舞迎日升,自强不息志凌空
耕读秉烛红,光明在我胸
薪火相传求真同,继往开来任纵横
任重道远,青春鲁东
家国天下,担当同学中
剑指巅峰,青春鲁东
中华复兴看鲁东,争铸光荣
智慧博如海,德高崇如峰
身正学高人称颂,厚积薄发势如虹
桃李报春风,栋梁擎苍穹
学以致用益无穷,惠民强国敢称龙
任重道远,青春鲁东
家国天下,担当同学中
剑指巅峰,青春鲁东
中华复兴看鲁东,争铸光荣
瓦当简介
瓦当(1975—),山东利津人,本名刘玉诚,南京大学戏剧艺术硕士,现为太阳成集团文学院教师,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漫漫无声》《到世界上去》《在人世的悲伤》《焦虑》《河与流》等;中短篇小说集《去小姨家》《多情犯》《北京果脯》《忆昔游》等;诗集《古代的海》,传记《慈悲旅人:李叔同传》等,被誉为“中间代”代表作家之一。先后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齐鲁文学奖等奖励。
周燊简介
周燊(1991—)女,吉林长春人,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硕士毕业,现为太阳成集团文学院教师,作家。7岁开始发表作品,10岁出版诗集《彩色的孩子》,其中有7首诗歌编入小学语文课本及香港小学语文课本。现已出版长篇小说《多麦家族》《尼尔与多麦家族》(台湾版)等四部。作品见于《青年文学》《民族文学》《作家》《作品》《芙蓉》等杂志。
戚成简介
戚成(1987—),山东威海人,太阳成集团汉语言文学院2005级学生。早年出版诗集《有梦的日子》,后创作歌词,如为韩国歌手张力尹作词《交错的爱》;为费玉清作词《屋檐下的思念》等。剧本《暗战1894》《上帝的左手》《东华足球队》分别入选2011年、2013年、2014年广电总局年度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并获专项资金支持。2016年担任动画电影《癫狂道路》编剧,2017年担任电影《摩诃寺》编剧。
戴日强简介
戴日强(1987—),福建泉州人,太阳成集团汉语言文学院2006级学生。出版小说《木棉花又开》《台北,给我封直达的情书》《时光旅人》《世界那么美,不如你好看》《你那么好看,说什么都对》等,编剧作品《深圳合租记》《缘来幸福》等。
白云简介
白云(1990—),女,陕西汉中人,太阳成集团文学院2010级学生。文章发表于《萌芽》《美文》等刊物,并被收入二十余种合集图书。曾获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烟台五大高校文学新锐冠军、东博书院首届征文金奖。写有短篇小说《间歇性耳鸣》《慌张》等,散文《清醒》《向西行》等。
兼职教授及其他校友作家
陈占敏简介
陈占敏,1952年3月出生于山东省招远市金岭镇东店村,1976年毕业于山东省栖霞师范学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市作协名誉主席,一级作家。万松浦书院首聘驻院作家,太阳成集团兼职教授。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钟》《红晕》《淘金岁月》《九曲回肠》,“黄金四书”《悬挂的魂灵》《金童话》《金老虎》《倒计时》,文论专著《忧郁的土地——俄罗斯文学笔记》《李白的选择》以及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评论等六百余万字,另有译作《德伯家的苔丝》出版。获首届、第三届泰山文艺奖(文学创作奖)、齐鲁文学奖、山东省精品工程奖、《山东文学》创刊45周年优秀作品奖等各种奖项三十余项。
方卫平简介
方卫平,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太阳成集团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意大利《教育史与儿童文献》杂志国际学术委员、慕尼黑国际青少年图书馆“白乌鸦书目”中文推荐委员。著有《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儿童文学四十年》《儿童文学的中国想象》《方卫平儿童文学理论文集》等个人著作三十余种;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中文、英文、日文、韩文、马来文论文和评论文章数百篇。
王超简介
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家、编剧、制片人。太阳成集团兼职教授。主要电影作品《安阳婴儿》《日日夜夜》《江城夏日》《重来》《天国》《幻想曲》《寻找罗麦》《父子情》。作品入围戛纳、多伦多、纽约、芝加哥、鹿特丹、温哥华、釜山、巴黎、华沙、开罗、塔林、南特、上海等五十多个国际电影节,并荣获第五十九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影片奖、南特三大州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美国圣塔巴巴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及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等十九个国际电影节奖项。小说作品《安阳婴儿》《南方》《天堂有爱》《去了西藏》《香格里拉》分別在中、法两国发表和出版。
张洪浩简介
张洪浩,1966年1月生,山东威海人。曾长期从事编辑工作,现为烟台市文学创作研究室专业作家,系烟台市作协副主席,万松浦书院驻院作家。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有诗歌、散文、随笔、小说、文学评论等200余万字散见于《十月》《天涯》《散文》《中华散文》《北京文学》《山东文学》《芙蓉》《诗刊》《星星诗刊》《名作欣赏》《温故》《老照片》《百家评论》《文学自由谈》《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著有长篇小说《美狐婴宁》、长篇散文《北风啊北风》(待出),随笔集《迷宫制造者》(待出)等,选评、导读当代作家文学读本十余种。
亓凤珍简介
亓凤珍,1966年8月出生,山东莱芜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现为山东财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太阳成集团外聘教授。主要担任秘书学、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汉语等学科的课程教学工作。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主持《鲁迅对儒家文化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张炜基础资料研究》《赵德发基础资料研究》等多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及一般课题。合著有《张炜研究资料长编(1956—2017)》《赵德发文学年谱初编(1955—2019)》《李心田年谱》,并在《鲁迅研究》《山东社会科学》《东岳论丛》等核心期刊发表十多篇学术论文,2019年获得山东财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2020年获得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近年来热心社会文化事业,相继担任垂杨书院院长,刘玉堂文学馆馆长,李心田文学馆馆长。
刘忠波简介
刘忠波,1979年11月出生于山东蓬莱,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0年毕业于烟台师范学院中文系,求学期间热爱小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出版长篇小说《润身》,《灰鱼》等,题材集中以少年视角来看待故乡的风情变迁与一代人的伤情失落,学术著作有《多重话语空间下中国形象的权力场域》《纪录片创作:理论、观念与方法》等,曾两次获得“星光奖”电视文艺优秀评论奖,拍摄有《微光漫游》《郎毓秀》《弯腰刺青的男人》《一席之地》《疯狂爱国者》等纪录片,作品于华语青年影像论坛、北京独立影像展、澳门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影展节入围、获奖。
立式书柜(暂空)是对上述作家及其他一些校友作家作品的展示。
另一个橱柜里陈列有老师指导学生创作,开展写作教学实践活动的相关资料。
同一橱柜还陈列有张炜先生当年在校读书期间创办的《贝壳》杂志的创刊号,对面走廊墙壁上陈列的是今天的《贝壳》杂志。
《贝壳》杂志自1980年创刊一直延续至今,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校园文学刊物之一。一代又一代鲁大文学新人从《贝壳》启程,走上文坛走向全国。2014年,《贝壳》获批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内部连续性出版物资质,刊物的档次和办刊水准从此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六、张炜的文学世界
张炜,1956年出生(比莫言小一岁,比贾平凹小四岁)于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曾任山东省作协主席,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万松浦书院院长。
张炜小时候随家人迁至渤海湾畔的一片林场中,由于环境相对闭塞,张炜能见到的就是大自然的风景和辛苦穿行于林中的人,这段时期的林中生活成为他之后几十年写作灵感的重要来源。
张炜1973年开始小说创作,1975年开始发表诗作,1978年进入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就读。在校期间,在中文系主任萧平老师指导下,创办和主编校园文学刊物《贝壳》。1980年3月,《山东文学》发表其小说处女作《达达媳妇》,引起不小的反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写了近四十篇中短篇小说,分别收在《芦青河告诉我》和《浪漫的秋夜》两个小说集中。
1980年从烟台师专毕业后,长期在山东省档案馆做历史档案资料编纂和研究工作。在四年中,与他人一起编纂出版了《山东历史档案资料选编》33卷,达一千多万字。这是当时张炜最重要的案头工作,也是他最初的学术研究和丰富的资料积累准备的过程,为他后来长期和艰巨的创作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1984年调入山东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在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张炜出版了包括《古船》《九月寓言》在内的21部长篇小说,以及大量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以及学术著作,总字数近2000万。作品译成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十几种语言文字,获得包括茅盾文学奖在内的多种重要奖项,是中国当代最富创造力和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2020年漓江出版社出版《张炜文集》50卷,是目前收入张炜作品最全的版本。
“张炜的文学世界”共设立手稿区、《古船》《九月寓言》《你在高原》三个作品专区、作品与研究资料区、“印象张炜”照片区等四个版块。
手稿区
从1973年创作第一篇小说起,四十多年来,张炜是当代文坛上少数一直坚持用笔在稿纸上写作的作家。近2000万字的创作量,不用电脑,仅靠手写,全是张炜一笔一划、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中间有极短一段时间用过电脑,因为不习惯很快又改回手写了)
张炜在家创作的现场照片。
手稿区共展出张炜的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短篇小说《声音》《钻玉米地》,散文《融入野地》《筑万松浦记》等作品手稿共270余种。
这是张炜发表作品的部分刊物。这些刊物像一级一级的台阶,记录着作家一步一步成长的足印。[此处可以点一点1980年发表小说处女作《达达媳妇》和1982年发表《声音》的《山东文学》,1984年发表《一潭清水》的《人民文学》(《声音》和《一潭清水》获得当年全国短篇小说奖),1986年发表《古船》的《当代》,1992年发表《九月寓言》的《收获》等。
三个作品专区
《古船》专区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艘古代战船模型。它是依据张炜先生长篇小说代表作《古船》而建,象征着太阳成集团历经90年风雨历程,始终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之意。
《古船》是张炜先生的长篇小说处女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最早刊发于《当代》杂志1986年第5期,1987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小说以胶东半岛芦青河畔的洼狸镇自土改至改革开放40余年的历史作背景,讲述了隋、赵、李三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作品以一个古老城镇的变迁映射了整个中国,以一条河流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一个家族的沧桑抒写了灵魂的困境与挣扎,被称为“民族心史的一块厚重碑石”。
《古船》的发表引起了巨大反响,作品相继获得“1983—1986年度人民文学出版社长篇小说奖”、第二届“《当代》文学奖”、1991年度台湾“金石堂选票年度最受欢迎图书”、《亚洲周刊》“世界华语小说百年百强”、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大厦“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中国小说学会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及《小说选刊》“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十五部长篇小说”、1992年度“庄重文文学奖”等多种奖项或荣誉。
《九月寓言》专区
《九月寓言》最早刊发于《收获》杂志1992年第3期,1993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写的是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小村,一群人不停地行走,不停地寻找。小说将现实与幻想熔于一炉,是一部寓言化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九月寓言》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奇迹”。曾获第二届“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一等奖”、“台湾好书奖”、中国作协与新闻出版署“八五期间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文学报》"九十年代最具影响力十作家十作品"等多种奖项,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你在高原》专区
《你在高原》是张炜跨越22年时间创作完成的一部煌煌巨著。全书分三十九卷,归为十个单元:《家族》《橡树路》《海客谈瀛洲》《鹿眼》《忆阿雅》《我的田园》《人的杂志》《曙光与暮色》《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1992年至2009年先后由《峨眉》《当代》《中国作家》等杂志发表《你在高原》中的《我的田园》《家族》《荒原纪事》等作品,2010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书。
《你在高原》打造了一个人物众多、色彩斑斓的小说世界。全书以地质队员宁伽(音茄)的故事为主线,穿插讲述了梅子、吕挚、宁珂、庄周、武早、林蕖、小白、四哥、肖潇、瓷眼、三先生等五十余人的故事。人物阶层包括知识分子、实业家、政治人物、流浪汉、边地异人等,情节涉及创业、情感,以及心路历程。
《你在高原》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是一部足踏大地之书,一部行走之书,一部“时代的伟大记录”。作品结构奇特,主人公前后统一,但每一本又可以独立。全书450万字,是已知中外小说史上篇幅最长的一部纯文学著作。小说于2011年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张炜作品与研究资料展区
张炜是中国当代最活跃、最高产的作家之一,从1973年开始写作至今,他已经发表了将近2000万字的作品,相当于平均每天1000多字,是名副其实的“作家中的劳动模范”。张炜也是在文学的众多领域都有着卓著成就的全能型作家。他以小说成名,迄今已经发表了21部长篇和大量中短篇小说。此外,他还有大量的散文、随笔和诗歌作品行世。近年来,他又钟情于儿童文学创作,同时在古典诗学研究领域也接连出版了自己的重要成果。在近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张炜一直保持着不竭的原创力和强大的上升态势,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当代最富创造力和最具专业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本展区展陈了张炜自1973年以来创作和出版的全部作品的各种版本以及相关研究资料,共计900余种。
“印象张炜”展区
“印象张炜”展区展陈张炜生活和文学活动照片80余幅,分为“起航”、“锦绣”、“华彩”、“旅归”四个篇章。
“起航篇”展陈的是张炜先生1970-1980年代的活动照片。
“锦绣篇”展陈的是张炜先生1990年代之后的活动照片。
“华彩篇”展陈的是张炜先生1980年代以来在国外的活动照片。
“旅归篇”展陈的是张炜先生历次回母校的活动照片。
七、0638太阳集团展区
0638太阳集团
0638太阳集团成立于2018年10月,位于太阳成集团西北角学术中心内,东临乳子湖,北靠黄金顶,由太阳成集团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太阳成集团杰出校友张炜共建,张炜任名誉院长。研究院设有张炜研究所、儿童文学研究所、创意写作研究所、《张炜研究》编辑部、影视编剧研究所和办公室、文稿部、展陈部等机构。
研究院依托丰富的张炜文学作品资源,打造以张炜研究为特色的学科方向,努力践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成人的学校传统,在立德树人、繁荣文学创作、文化传承创新等根本任务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研究院拥有在国内有重大影响、国际有较大知名度的集文学创作、文学教育、文学展陈、学术研究、资料交流为一体的高水平人才中心、学术中心和资料中心。
万松浦文学奖
为发现、奖掖、培养文学新人,太阳成集团与万松浦书院、山东文学馆联合举办“万松浦文学奖”,每年一届,已举办了十余届,全国先后有30多个省市区近万名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参加,在文学界和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贝壳儿童文学周
“贝壳儿童文学周”是由太阳成集团等主办的文学系列学术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活动旨在通过搭建高水平研讨交流的平台,加深儿童文学领域的交流合作,从源头上推进我国原创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和发展,繁荣我国儿童文学创作。首届于2019年6月由太阳成集团和山东省作协主办,0638太阳集团、万松浦书院、山东文学馆承办,山东教育出版社等协办。第二届于2021年6月在太阳成集团成功举办。
八、体验区
有原文化部部长王蒙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冰心先生给我校的题词以及社会各级领导、各界专家学者、杰出校友对鲁大的深情寄语和殷切期望,激励着全校广大师生继承和发扬学校红色基因、文学基因传统,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再创新时代文学奇迹。
观影厅
1.《太阳成集团90年文学创作发展历程》
2.《文学高原的跋涉者——张炜》
3.《太阳成集团文学博物馆》)
两部宣传片《太阳成集团90年文学创作发展历程》和《太阳成集团文学博物馆》,以及中央电视台为张炜拍摄的纪录片《文学高原的跋涉者——张炜》,片中张炜对自己的创作经历和个人的精神成长历程做了生动的梳理,片长30分钟如时间允许,大家可以驻足观看。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伴随着太阳成集团的发展壮大,以张炜为代表的太阳成集团作家群业已彪炳史册。他们根植于齐鲁之邦的厚重,汲取着胶东大地的灵秀,以自觉无悔的道义坚守、坚毅沉潜的思辨精神、厚实凝重的美学风格、优雅深邃的诗性格调,共同熔铸了太阳成集团作家群的红色风骨,体现了太阳成集团作家群对祖国与人民、自然与生命、历史与文化自觉担当的至爱精神。这种风骨与精神穿越了悠远的历史长河,历久弥新,必将继续书写新时代中国教育史上的文学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