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火热的泉城济南,在山东文学馆会议室,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张炜最新长篇小说《河湾》研讨会。本次座谈会由山东省当代文学院、山东文学馆、山东省当代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
跨越山海,齐聚一堂。山东省作协的领导,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文学评论家,到会议现场。南京大学丁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程光炜教授,北京大学陈晓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张清华教授,南京大学张光芒教授,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中山大学谢有顺教授,南京师范大学何平教授,山东理工大学张艳梅教授,山东大学赵坤副教授,在线上发言,对张炜先生新作《河湾》进行研讨。
山东省作协主席黄发有,副主席葛长伟、陈文东、刘玉栋,暨南大学张丽军教授,扬州大学刘永春教授,山东师范大学赵月斌教授,山东师范大学顾广梅教授,山东大学马兵教授,山东大学丛新强教授,《张炜评传》作者张期鹏先生在研讨会的第二阶段依次发言。
山东省作协党组书记姬德君对张炜先生的文学创作高度评价:“张炜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传奇。他创作精力旺盛,是一位大劳动者,他对文学有一颗赤子之心,从上世纪70年代一直持续至今,不断为中国和世界文坛呈现丰富多样的文学,以恢弘的笔触,通过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忠实记录时代,深刻反映现实,坚持美学理想,五十年来共创作出版了2000多万字,堪称文学界的劳动模范!”
姬德君称,“张炜先生始终回应时代和历史的召唤,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的所思所想,其作品一以贯之对人类社会发展、现代文明进程不断思考!”姬德君勉励山东作家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期待张炜先生在文学创作上继续佳作频出,花开锦绣,为当代文学繁荣发展,为讲好山东故事、中国故事谱写出更加光辉灿烂的篇章。”
《河湾》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受到文学评论界的关注,得到读者的喜爱。短短时间,张炜的这部新长篇在网上书店冲到畅销书排行榜首位,并入选探照灯等多个好书榜。花城出版社的社长张懿介绍了此书的出版经过和出版后的反响。张炜在这本书写下这样的题记:“人这一辈子就像一条河,到时候就得拐弯。”《河湾》的主人公傅亦衔放弃了官位,走向河湾。在张懿看来,这个小说,张炜先生做了一个创作上的拐弯,他直面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体现了一位成熟的作家对他的创作方向的思考”。
研讨会结束后不久,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浇灭了泉城的暑热。这也预示着张炜先生这部哲学思辨与自然诗意交织激荡的新长篇,可以疗治当代人心头的疲倦、功利和手机依赖症。
张炜:自我封闭写作,体重降了20斤
《河湾》是张炜的第22部长篇小说,张炜在研讨会上讲述了这部新长篇的创作历程。 《河湾》创作于疫情时期。张炜先生像往常一样,用稿纸和笔这种最传统的方式写作,用手掌的纹路传递心灵的搏动。“写完《河湾》的时候头发很长,就像一团野草,满脸胡须。朋友开玩笑地说,我是藏在一个山洞里写的。当然不是山洞,是一个封闭的地方。写作《河湾》前,我的体重有160斤左右,写完下降了20斤,140斤左右,体重今天还没有恢复。”
张炜的写作离不开朋友的关注和鼓励,“我写作50多年来,每次写完一部作品,都得到了朋友们非常重要的鼓励。今天早晨出门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完成这样一部作品,张炜渴望听到朋友的反馈,以及文学评论家的声音。
“我还记得我少年时代,住在海边丛林里,写好一篇作品,我要赶到南部山区的一个地方,和志同道合的朋友讨论这个作品。有时是凌晨就出发,需要跨山过河,跋涉40里地,进行文学交流。50多年过去了,现在时代环境变了,条件有所改善,我还是继续着少年时代的惯例,作品出版了,和文学界的朋友讨论。当年翻山越岭的那种状态还在眼前,难以消逝!” “我还是急切地去交流,我还是需要一些同伴,所以我对大家今天到会的心情,希望你们能够理解。大家都知道,这部《河湾》写作是在一个不平凡的时期,一个(戴口罩的)特殊年代,就像我对花城出版社的约稿编辑讲的那样,写作时要藏起来。这是一个很孤独而漫长的过程,很兴奋的创作过程。”
张炜坦言,他的文学创作,一直有一个目标,那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世界上有那么多的文坛巨匠,他们的存在,给我力量。他们的存在,让我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自己。”
“这个过程让我自己感慨,来自文学界朋友的鼓励,以及我个人的不断努力,我觉得我有可能超越自己。我把古今中外所有的写作,包括当代的好多作家的作品,看成一个浑圆的整体,就像巨大的民间文学,不可超越。但我可以超越我自己。严格地讲,每个人的生命阶段,生命的河流,是不一样的。但自己对自己更熟悉,总会感受某一个时段更好,大幅度向前迈,似乎超越了过去的作品。”
“我个人非常难忘,20多岁之前写了100多部中短篇小说,我也难忘《九月寓言》的创作时段,尤其难忘《独药师》这一部长篇小说,引起了心里的兴奋感。”
“我要想办法超越自己,我觉得有这个可能,我非常感谢各位,再次感谢,谢谢你们给我的鼓励。”
名家观点
丁帆:具有后浪漫主义的特征
《河湾》是后浪漫主义作品,充满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式的浪漫情调,以及对抗工业文明的审美价值观;对主人公爱情故事表现形态的描写,形成了一种对位关系,风景画和故事也形成对位关系。张炜以大自然为画布,在风景画中隐藏着巨大的哲思,这样的描写克服了以往文学作品那种直抒胸臆的形而上的表达,大段景物描写,是作者特意呈现的视觉盛宴,是张炜作品一贯的审美风格。张炜对现实和历史、城市与乡村的描写,形成反衬关系,建构了叙述时空的板块结构。张炜用虚实相间的处理方法,使闪回镜头掺杂在现实生活中,其深刻意义将长留历史档案。而在创作方法上,张炜将浪漫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交融,形成后浪漫主义的特征。
程光炜:张炜有种精神上的洁癖
张炜是大作家,有大情怀,感觉他的小说是写给50后这一代人看的。作品围绕一个奇怪的婚姻展开,一个男人每周才获准去“妻子”那里一次,每次带一束花,作者有一种精神上的洁癖。男女间隐婚的这种别扭不合常理,但有张炜独有的味儿。经过一场浩劫后,很多人丧失了一切,张炜用行动把它强烈表现出来,围绕其身世秘密展开,不断在其间变换自己的颜色,由此衍生出许多历史后遗症的问题,这是研究界该深挖的。美国社会学家托马斯有个观点被称为“托马斯定理”,人们经常把条件定为真实,条件为真也会在作家审视途中出现,作家也会有幻想,但不能把作家所有幻想都当成真实。
陈晓明:这是张炜永久的栖息地
感觉《河湾》是在写自己的命运,故事虽有虚构性,有张炜的叙事技巧,是对张炜大半生创作的总结,具有美学气息,非常内敛又非常飘逸、自由。这本书是爱和欲望、如何保持精神洁净的书,关于爱、友情、如何看待,如何守住自己的内心,叙述如何守住精神的高洁、守住内心的自然归属的故事,足以打动人。故事技巧炉火纯青,与我们时代的欲望狂欢背道而驰,痛苦交织,非常具有反讽意义。在张炜的创作谱系中,他们本身就是一种对文学史的改写。《河湾》是张炜永久的栖息地。
张清华:多重对话探寻历史正义
总的印象和感受是典型张炜式的写作,把历史、人性、心灵汇于一炉,进行多重的对话写作,人性以永恒困境贯穿于历史中,历史以永恒的悖论投射于当代的生存,心灵以永恒的追寻返回到历史真相之中,并最终成为当下的分野。三者形成一种互动的、对话的、互为因果的关系。语言、叙事上炉火纯青,自然的节奏行云流水,如歌的叙述充满了音乐性,人物的命运自然地展开,历史的谜团徐徐绽放,止于一种微妙的状态,整个叙述是特别经验老到、笔法炉火纯青的状态自然生成的一种境界。复杂的历史背景被刻意巧妙地简化、推开,使叙述获得一种简省、干净,如同纯诗的效果,阅读的过程如同读一部无尽的长诗。 表面看《河湾》讲述的是家族史的故事,作者反复强调的“家庭之书”作为衔接的重要性,作品前段一直贯穿申诉和历史求证。但这些都是现象,作者真正意图实现和探寻的是历史正义。主人公傅亦衔和洛珈的家族历史很近似,都有相似的冤屈和不幸,求证和求解于历史便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乃至于成为他们的生命。这些既是历史又是预言,延续了多年前作者的追问,即革命的目的和革命的手段,历史进步的理念和历史进步的实践之间,特别是在这大量的历史细节中,隐着强烈的不对称性和不匹配性。在这些宏大的历史叙述中,早已抹平了,不留缝隙。而文学的使命,有责任感的作家会去发掘和体现,这体现了张炜对人性尊严的追问。
张光芒:当下视野,充满自我反思
从《河湾》看到张炜明显的美学转向和有意识的自我突破。张炜特别擅长在结合点展开叙事,《河湾》改变了张炜过去小说视野的特点,获得的是当下视野、生活视野,追问对当下生活状态的理解。文中对抗厌倦的方法,最终也会走向厌倦,这是最可怕的,无以疗救。
写作立场上,小说叙事的切入点不再是《九月寓言》《你在高原》等,而是充满自我反思。最大特点是返回个体心灵,自我定义立场,以此立场思考一切问题;其次是精神高度的重新建构,对伪浪漫主义的清算,唤起对生活的感觉,强调“哪怕河湾失去了,我依然在荒野生活下去”。
张新颖:生不逢时又特别逢时
读《河湾》很受触动,2022年这个可辨识的时刻,张炜出了这样一本可辨识的书,是生不逢时,怕淹没在时代中,又特别逢时,可能唤起人们更多思考,对张炜和《河湾》致以特别的敬意!
张炜很固执,一直要把历史写进当代,历史就是在这个可辨识的时刻发生的事情。文中主人公被血煞追逐,全部经历是为建立自己的个人生活,后来发现建立不起来,因为各种力量阻碍、破坏、摧毁。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诘问:我们怎样有个人生活。初期志同道合,后来经历巨大分裂,遭遇背叛、叩问良知……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不仅是道德上的差别,还在于一种能力。在可以辨识的时刻,你能否辨识出你所面临的、选择的是否合适,你的个人生活有无受到威胁破坏?读《河湾》最大的触动在此。
谢有顺:保持精神洁净,形成坚固堡垒
《河湾》叙事语言从容老到。张炜是中国当代作家中长于思考、有着一以贯之写作理念的作家,深度发掘自己的写作理念,有自己的世界观,罕见地一直贯彻自己的写作理念,且具有深刻的反思精神,有强烈的自觉反思的意识,置身于此时此刻,对当下难题做出反思,这特别有意义和价值。反思后,张炜试图重建,进行精神建构,这是张炜写作的基本语法。作家才华主要表现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对自然的认识包括倾听(师法自然),借自然的暗示、启迪看到更深邃的人性。对其本质的重新的认定、命名,两者关系的重新建构,以此抒发表达中国人超越性的重要通道。张炜保持精神的洁净,形成自己坚固的精神堡垒,对抗外界的腐蚀瓦解。
何平:自觉抓取时代精神转向新
观察最近40年的文学史,张炜的作品常在重要的历史时刻、历史节点以预言或总结方式出场。他是有思想能力的作家,全程参与整个新时代文学的历程,且四五十年来持续保持创作的活力。从世界观角度,张炜是不断生长型的作家,作品表现出持续有力的生长特征。具体到《河湾》,体现出张炜自觉抓取时代精神转向的能力。改革开放30多年的时代变化,洛珈成长为地下女王这一形象,技术与媒介对生活的影响……抓取精神史体现出了张炜的自觉和敏感。小说思考一个重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经过30年的时代淘洗,谁会成为精神同路人?如何克服精神的厌烦感?个人的精神生活处于何种状态……通过《河湾》的人物谱系,张炜展示了不同人精神生活的面目。
刘玉栋:自我之书突破之书超越之书
《河湾》是张炜沉淀和酝酿多年的长篇小说,既有历史的厚度和力度,又有现实的宽度和深度。历史铸就了小说坚实的根基,而小说的内容直抵当下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这部小说在思想、精神和情感上与他以往的思考和创作一脉相承,但它更清晰、更丰厚,也更锐利。这部长篇小说尽管在情感和语言上从容、内敛、飘逸,但却静水深流,对现实和人性的反思和批判力度更加尖锐。这种对现实不回避、奋起抵抗和直面应对的书写,弥足珍贵。这部小说对人类当下和未来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充满忧思和哲思,是一部自我之书、突破之书和超越之书,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张期鹏:感受到一种“进击”的力量
读张炜作品,感受到的是一种“进击”的力量。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是他生命的进击、文学的进击、思想的进击和艺术的进击。张炜的文学,是非常锐利而深刻的。从《古船》到《你在高原》,从隋抱朴到宁伽,从现实追求到精神追求,从社会理想到人生理想,张炜的文学、思想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也正是他作为一个“思想型”作家,在文学上不断进击的结果。沿着这个思路看《河湾》,就会看到《河湾》中的傅亦衔既承载着隋抱朴的基因,又是宁伽的精神延续,三者一脉相承,这是张炜关于中国百年史书写的重要篇章,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中国百年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经济史、战争史、家族史和知识分子心灵史。